猜测:陈平安最后很有可能带走那个小女孩董青青。 一家之言,如有差错,恳请指正。 从总管对小女孩字里行间的描写,我们第一感觉便是能清晰地感受到"人性本恶"。 此时,我认为理解不妨再深入一些,思维不妨再发散些;因为仅仅如此,可能理解不够。 文圣是"性本恶"论的提出者,原型是荀子。 荀子在晚年提出了"天人相分,化性起伪"。 回到情节里 先谈谈"天人相分" 这藕花福地的仙人(很有可能是那位观主)掌握一方天地的大部分权力,是天; 这些想离开福地有所作为的谪仙人等,是人。 "天"(观主)决定规矩,不受"人"(谪仙人)的意志支配; 同时"天"(观主)也管不了"人"(谪仙人)事,无法决定最后谁离开的结果。 这便是这方小天地的"天人相分"。 天人相分,真的妙极。 这大概也是丁婴"肆意杀谪仙人",和俞真意"拉拢天下高手"的原因吧,看似区别很大,其实殊途同归。 妙哉! 再谈谈"化性起伪" 荀子曾指出 :“ 人之性恶 , 其善者伪也 。 " 他认为人也不是生来就具备了高尚人 格与圣人道德的 。 所以 , 圣人及其人格之美不是天生的 , 从自然本性来说 , 人性是不美的 。 虽然人生而不美 , 但人并不拒绝美 , 而且正因为人性本恶 , 所以人有一种本能冲动 , 希望 自己摆脱这种 “ 恶 ” 的生存处境 , 追求向善的境界 , 把美连同善的道德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 标 。 回到情节里 陈平安自从无意进入福地,就成为谪仙人中的一员,"天人相分"前提自然成立。 那么陈平安是怎么做的呢? 自然是以善待人,但"人不犯我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我必犯人"。 陈平安对那些居心叵测之辈绝不留情。 但是当陈平安被南苑国国师重创,他第一反应竟然是与她对视,"大概是说别怕"。 这就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,而是真正的对"化性起伪"的"知行合一"。 善哉! 虽然小女孩在章尾还是有很不好的想法,但是我相信她很在陈平安身边会改变的; 另外,陆台在之前也是收了三位"近恶的"弟子,作为自己"桐叶封侯"的基础;估计他们都是在"赌"吧,有趣! 这福地副本,陈平安是为修复长生桥而去;但是,本质上还是心境的历练(藕花福地其实地域并不辽阔,武学上英才辈出,一向是谪仙人历练心境的绝佳之地。) 女孩应该是观主对陈平安心境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精华 浅谈 第三百一十四章 误入藕花深处
猜测:陈平安最后很有可能带走那个小女孩董青青。 一家之言,如有差错,恳请指正。 从总管对小女孩字里行间的描写,我们第一感觉便是能清晰地感受到"人性本恶"。 此时,我认为理解不妨再深入一些,思维不妨再发散些;因为仅仅如此,可能理解不够。 文圣是"性本恶"论的提出者,原型是荀子。 荀子在晚年提出了"天人相分,化性起伪"。 回到情节里 先谈谈"天人相分" 这藕花福地的仙人(很有可能是那位观主)掌握一方天地的大部分权力,是天; 这些想离开福地有所作为的谪仙人等,是人。 "天"(观主)决定规矩,不受"人"(谪仙人)的意志支配; 同时"天"(观主)也管不了"人"(谪仙人)事,无法决定最后谁离开的结果。 这便是这方小天地的"天人相分"。 天人相分,真的妙极。 这大概也是丁婴"肆意杀谪仙人",和俞真意"拉拢天下高手"的原因吧,看似区别很大,其实殊途同归。 妙哉! 再谈谈"化性起伪" 荀子曾指出 :“ 人之性恶 , 其善者伪也 。 " 他认为人也不是生来就具备了高尚人 格与圣人道德的 。 所以 , 圣人及其人格之美不是天生的 , 从自然本性来说 , 人性是不美的 。 虽然人生而不美 , 但人并不拒绝美 , 而且正因为人性本恶 , 所以人有一种本能冲动 , 希望 自己摆脱这种 “ 恶 ” 的生存处境 , 追求向善的境界 , 把美连同善的道德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 标 。 回到情节里 陈平安自从无意进入福地,就成为谪仙人中的一员,"天人相分"前提自然成立。 那么陈平安是怎么做的呢? 自然是以善待人,但"人不犯我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我必犯人"。 陈平安对那些居心叵测之辈绝不留情。 但是当陈平安被南苑国国师重创,他第一反应竟然是与她对视,"大概是说别怕"。 这就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,而是真正的对"化性起伪"的"知行合一"。 善哉! 虽然小女孩在章尾还是有很不好的想法,但是我相信她很在陈平安身边会改变的; 另外,陆台在之前也是收了三位"近恶的"弟子,作为自己"桐叶封侯"的基础;估计他们都是在"赌"吧,有趣! 这福地副本,陈平安是为修复长生桥而去;但是,本质上还是心境的历练(藕花福地其实地域并不辽阔,武学上英才辈出,一向是谪仙人历练心境的绝佳之地。) 女孩应该是观主对陈平安心境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。